艺术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艺术文学 > 北宋大相公 > 汴梁时月 第四百九十七章 准备

汴梁时月 第四百九十七章 准备

  汴梁时月 第四百九十七章 准备 (第1/2页)
  
  陆府。
  
  和曹菡谈完后,陆垚回到正厅,没过多久,韩韫玉倒是来到了正厅当中。
  
  「刚才,我哥哥是不是来过了。」韩韫玉看向还没有坐下的陆垚,说道「听我的陪嫁丫头说,我哥哥刚才来过了。」
  
  到底是大家闺秀,知道陆垚会问她是怎么知道韩文远来过的,所以直接将原因给说了出来。
  
  陆垚也不想瞒着韩韫玉,说道:「嗯,他是有些误会,和我一样,觉得你跟曹菡之间出了什么问题,然后就过来了,你的哥哥是很关心你的。」
  
  韩韫玉微微一笑,说道:「就只为了这件事么?我之前还真没有觉得他有多关心我。」
  
  陆垚说道:「那你真是看错你哥哥了,据我观察,他应该是非常疼爱你的才对。他今天来,除了询问你的情况,也是问我殿试准备的怎么样。」
  
  陆垚知道,像韩韫玉这种非常崇拜文人墨客的女子,自然是知道科举考试的事情的,就是不知道她和陆垚的婚事当中,韩永合与韩文远跟没跟她说关于陆垚科举考试的事情。
  
  韩韫玉说道:「原来是这样,是为了你的考试来的,而不是为了我啊。你省试通过了,马上就要到殿试,我想我爹和我哥也是为了他们的脸面着想吧。」
  
  陆垚心说,这韩韫玉也是个明白人,怎么说都是大家闺秀,理解能力自然是要比曹菡高出一些。
  
  于是陆垚说道:「当然,这其中自然是要考虑到韩家人的脸面问题,但是更多的,也是为了咱们着想。如果我殿试能够通过,到时候真正的入朝为官,也算是没有对韩永合大人食言。毕竟当初一开始说好的,是在殿试之后才成婚,现在殿试没有开始你就嫁到陆府来了,你爹关心一下也是可以的。」
  
  「嗯,我对你有信心。」韩韫玉说了一句。
  
  陆垚倒是有些意外,他是真没想到,韩韫玉对自己的考试如此有信心。听到陆垚的疑惑,韩韫玉说道:「你文采出众,而且口才也很好,殿试应该更多的是回答问题吧,所以我觉得你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。」
  
  陆垚思索起了关于殿试考试的一些历史来。
  
  殿试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唐武后时期的「殿前试士」,但当时的「殿前试士」只是一种形式,并非省试之后再举行一次考试;玄宗开元以降,省试之后间或举行一次考试,但其性质只是覆试,多因取士不公而举行,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一级考试,更没有形成制度。事实上,进士科的殿试是从宋代开始的。
  
  在宋初的十余年里,科举考试与唐五代一样,尚无殿试,直至开宝六年(973),由一件意外事件引发,殿试制度渐渐建立起来。据此可知,开宝六年李昉知贡举,他枉徇私情,取士不公,引起了众多下第举子的不满。以徐士廉为首的下第举子直接击打登闻鼓,向太祖状告李昉。太祖于是下令覆试,给下第举子主持了公道。
  
  这次下第举子的申诉取得了胜利,但其意义远远不止是讨回了公道,它更为深远的意义是引发了制度层面的变革。历代史家大多认为殿试始于开宝六年,当然,也有人持不同意见,清代学者赵翼开宝六年的殿试里夹杂着省试不合格的举人,其实只是一次覆试,与标准的殿试仍有差别。
  
  完全意义上的殿试是省试之后的一级考试,它的考试对象是礼部奏名的合格举人,所以赵翼认为殿试成为常制应从开宝八年算起。从宋代律赋研究的角度来说,纠结于殿试始于哪一年似无多大意义。由于《宋会要辑稿选举七》详细载录了北宋历届殿试试赋的题目,且从开宝六年起就有试赋的记载,我们便遵从此例,认为宋代殿试试赋始于太祖开宝六年。
  
  太祖朝殿试试赋2次,太宗朝殿试试赋9次,真宗朝殿试试赋12次,仁宗朝殿试试赋也是
  
  12次,总计35次。然而,这35次殿试试赋却对应着32个殿试年份,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,是因为其中的3个殿试年份(雍熙二年、咸平三年、景德二年)较为特殊,不只一次试赋。
  
  以真宗咸平三年(1000)为例,当时正值河朔用兵,朝廷为了照顾河北举人,就专门殿试礼部奏名河北进士,赋以《以贤为宝》为题,所以该年有两个试赋题目。正常情况下,每次殿试只针对礼部奏名进士进行试赋,一年一题。由上面罗列的题目还可以看到,宋代殿试试赋止于仁宗嘉祐八年(1063)。在开宝六年到嘉祐八年这段时间里,还有一个「谅暗」的问题需要说明。
  
  「谅暗」又称「谅阴」,是指皇帝服丧。宋代从真宗朝起,若皇帝在「谅暗」中,则免殿试,以省元为状元。其实,真宗咸平元年、二年皆是贡举年,但由于真宗要为太宗服丧,没有举行殿试,所以《宋会要辑稿选举七》中也便没有关于这两个年份殿试试赋的记载。
  
  对宋史有所了解的人皆知道,神宗熙宁变法时期曾罢黜诗赋取士,但熙宁贡举新制的颁布是在熙宁四年(1071),何以《宋会要辑稿选举七》对宋代殿试试赋的记录在嘉祐八年就终止了呢?这还得提到「谅暗」。仁宗于嘉祐八年殿试后不久过世,新皇帝登基,是为英宗。英宗在位时间不长,只使用了一个年号一一治平。
  
  在治平年间(1064-1067),曾开贡举的年份是治平二年和治平四年。很明显,治平二年英宗在「谅暗」中,是没有举行殿试的。从表面上看,治平四年似与「谅暗」无关,应该举行过殿试才对。有人便认为该年曾殿试《刚中履帝位赋》。
  
  由许安世为英宗治平四年状元及「赋题以《刚中正履帝位》」来推断本年曾殿试《刚中正履帝位赋》,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,毕竟治平四年时英宗为仁宗服丧的三年之期已过。但是,治平四年正月初八丁巳日英宗便已过世,该年贡举时,神宗巳即位,只不过尚未改元。
  
  此时,是神宗要为英宗服丧,仍然在「谅暗」中,没有举行殿试。《山堂肆考》与《宋历科状元录》中对于状元的记载是按照「谅暗罢殿试」的惯例,「以省元为榜首」,而该年未曾殿试,实不知「赋题以《刚中正履帝位》」的记载从何而来,在没有发现其他证据之前,关于「赋题以《刚中正履帝位》」的记载是不足取信的。
  
  在宋初一百多年的时间里,科举考试的间隔时间不固定,有时候连年开科,有时候隔一二年,还有时候连年「权停贡举」。英宗在位时间虽短,却使科考形成了三年一贡举的定制。治平四年贡举后,下一次开科便是神宗熙宁三年。这时候,贡举新制尚未正式颁布,但该年殿试却已拉开了改革的序幕。在太祖朝,殿试只试诗、赋二题,从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起,「加论一首,自是常以三题为准」。
  
  熙宁三年,神宗显然没有提前通知该年殿试要改试策问。《礼部韵》即《礼部韵略》,是供举子作诗赋时检核用的。「有司犹给《礼部韵》」,殿试官尚且不知道这年殿试要改试策,说明此次殿试试策是神宗的临时决定,有点像「突然袭击」,很是鲁莽。熙宁四年贡举新制颁布,诗赋取士被废除,此后的殿试就更不可能试赋了。
  
  哲宗即位之初,高太后主持朝政,旧党人物重回权力中枢,恢复祖宗旧制成为元祐时期政治生活的主旋律。在这一时期,诗赋取士在解试、省试中得到了有限度地恢复,殿试的变革却较为迟后。
  
  绍圣元年的殿试本要试赋的,但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,哲宗终于得以亲政。久被压抑的哲宗对元祐学术异常厌恶,绍续熙丰新法成为他亲政后的主导方针。就在绍圣元年三月,哲宗「诏今次御试举人依旧试策。」元祐八年的诏书成为一纸空文。哲宗绍圣之后以及整个徽宗朝
  
  ,新党在权力斗争中取得了压倒性优势,诗赋取士被完全取缔,律赋被驱逐到了考场之外。南宋科举大致是以经义、诗赋分科取士,但「殿试策如之」,不再试赋。
  
  概括地说,《宋会要辑稿选举七》对宋代殿试试赋的记载是十分精确、完备的。宋代殿试试赋就是始于太祖开宝六年,终于仁宗嘉祐八年,这中间每一次的试赋题目都可以用「编年体」的形式罗列出来。
  
  「不管如何,我一定会尽力的,最起码是不会落选就是了。」陆垚最后朝着韩韫玉说了这样的一句。
  
  与此同时,鸟巢体育场正式的关门了。在第一届新蹴鞠大赛结束后,可以说鸟巢体育场就暂时没有什么利用的价值了。
  
  不过,今天的退场倒是进行了很长时间。毕竟皇帝赵祯亲自到场,他自然是要第一个离开的。同时,他还带走了潘文,让他一同进宫去。潘文心中也知道,一定是为了商量关于足彩经营和下一届比赛的事情,同时跟着一起离开的还有折克行,对于足彩的事情要问潘文,但是比赛的事情自然是要问折克行了。不过,陆垚之前猜到了这种情况,所以提前跟折克行也已经知会过了,如果赵祯问起下一届比赛的事情要怎么回答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陈黄皮叶红鱼 黎明之剑 韩三千苏迎夏全文免费阅读 云若月楚玄辰 麻衣神婿 武炼巅峰 史上最强炼气期 遮天 凡人修仙传 沧元图